導讀:作為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清朝統治階層為了徹底實現中央集權、分化大臣權力,而設定了一套包含九品十八級的封建官員體制。在這套對皇權集中、遏制權臣行之有效的清朝官員體制中,從正一品到從九品,囊括了清朝自上到下所有「入流」官職的品秩。
除此之外,還有皇室爵位、非皇室伯爵爵位之上的「超品」等級。在朝堂之上,更是有著滿臣漢臣之分、皇室外戚之臣、內臣外臣之分,可謂複雜至極。
那麼,如果將清朝官職等級和現今官員體制相比較而言,清朝時期的「正國級」到底是大清王朝絕對的一把手——皇帝,還是清朝官員的最高等級——正一品官員呢?
首先,應該明確的是,「正國級」到底該如何定義?
「正國級」即為「國家級正職」,乃系公務員職務序列的最高級別。
注意,「正國級」乃系對於「公務員職務序列」的等級確認!
在清朝政治機構設置中,類似人大常委會、全國政協、黨組織是不存在的,但是類似於中央軍委、中央政治局、國務院、國家主席等最高級別的政治機構,還是有著相似對應的。
也就是說,清朝時期,只存在「政」、「軍」兩種政治體系設定,而沒有「黨」的存在。
01 皇帝
皇帝乃系中國帝制時期的國家最高統治者。
對於將中央集權、皇權至高無上發展到極致狀態的封建王朝,清朝將皇帝在皇權國家的特殊和絕對「一把手」的地位,予以絕對確定。
在清朝所有的政治機構中,從內閣到六部;從中央朝廷和地方各級政府,雖有都有皇帝或者朝廷委派的「當家人」,但從根本上講,皇帝才是絕對的領導者、話事人。
也就是說,不管如何設定清朝和現今政治機構的對應,不管清朝官制和爵位等級如何設定,皇帝既是國家的「一把手」,又是政府的「一把手」,更是武裝力量的「一把手」。也就是說,皇帝乃系清朝官制體系中特殊的「公務員」,乃系妥妥的,不容置疑的「正國級」領導。
02 皇室爵位、非皇室伯爵之上等級爵位
作為「家天下」封建王朝,清朝統治階層對於愛新覺羅氏皇室宗親的地位確定,肯定會有別於普通民眾乃至滿洲貴族、朝廷官員。
如何區別,如何讓那個皇族身份和地位遠高於其餘階層?
通過爵位的晉封。
另外為了實現對功臣、對「政治、軍事聯盟」之蒙古部盟的安撫和拉攏,也分別制定了相應的爵位晉封制度。
也就是說,清朝爵位主要分為三個系統:宗室爵位、異姓功臣爵位和蒙古爵位。
宗室爵位:宗室覺羅世爵,掌於宗人府,共分為十二級,只授予愛新覺羅氏族人;從親王一直到奉恩將軍,奉恩將軍之下,屬「閑散宗室」,一律以四品官待之(相當於現在不掛省委常委的地級市市委書記、市長等市委常委,正廳級)。
異姓功臣爵位:或稱功臣世爵、民世爵,掌於吏部驗封司,授予漢員和西南民族等滿蒙外其他民族人士。從公爵到恩騎尉共九等二十七級,晉封或晉陞情況較為複雜。爵位最低等,相當於正七品官職(相當於現在不掛市委常委的縣委書記、縣長等縣委常委、縣處級)。
蒙古爵位:稱為外藩蒙古世爵,掌於理藩院,授予蒙古封建主王公爵位。從親王到縣君額駙,共十七個等級。爵位最低的縣君額駙相當於正五品官職(相當於現在廳級和副廳級之間的級別)。
但是,上述列舉的所有爵位中,都只是封建體制下的特殊恩賞,而非「政府」,非「官制體系」的組成部分。也就是說,如果這些爵位被晉封的同時,沒有朝廷的官職擔任,就和「公務員」毫無關係,不能按照「公務員職務序列」予以排列。
03 清朝政治機構設定下的「公務員等級」劃分
既然要按照「公務員職務序列」來尋找「正國級」級別所在,那就要先從清朝的政治機構設定入手,找到「正國級」的機構,也就找到了「正國級」官員,也就是品秩的所在。
清朝成熟時期的政治體制設定,如下圖所示:
但,對於上圖,有幾點做出說明:
1、「軍機處」雖然自雍正朝開始,成為國家最高權力機構,基本將「內閣」的職能取代,但其從根本上講只是皇帝的高級秘書處,雖然許可權巨大,但機構級別並不高。
也就是說,「軍機處」從職能上雖然相當於現在中央政治局、國務院、中央軍委的強大合體機構。但從機構等級來看,「軍機處」只相當於中央辦公廳,乃系省部級單位。
2、「內閣」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國務院」,才是清朝政府的代名詞。
清朝「內閣」的組成成員稱「大學士」,自乾隆十三年,乾隆皇帝去掉中和殿,增入體仁閣,內閣大學士遂形成「三殿三閣」的「冠名」形式。
按實際權力和地位,一般從高至低的順序是保和殿大學士、文華殿大學士、武英殿大學士、文淵閣大學士、體仁閣大學士、東閣大學士。其地位和權力雖有差別,但其品秩相同,都為正一品,乃系清朝官制體系中,最高等級。
在「三殿三閣」大學士之下,還常設「協辦大學士」,一般為「六部尚書」兼任,相當於「助理大學士」,其品秩也為正一品。
【來源:歷史大雜談】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
清朝時期,只有皇帝是「正國級」?你對清朝官制的誤解,有多深
導讀:作為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清朝統治階層為了徹底實現中央集權、分化大臣權力,而設定了一套包含九品十八級的封建官員體制。在這套對皇權集中、遏制權臣行之有效的清朝官員體制中,從正一品到從九品,囊括了清朝自上到下所有「入流」官職的品秩。
除此之外,還有皇室爵位、非皇室伯爵爵位之上的「超品」等級。在朝堂之上,更是有著滿臣漢臣之分、皇室外戚之臣、內臣外臣之分,可謂複雜至極。
那麼,如果將清朝官職等級和現今官員體制相比較而言,清朝時期的「正國級」到底是大清王朝絕對的一把手——皇帝,還是清朝官員的最高等級——正一品官員呢?
首先,應該明確的是,「正國級」到底該如何定義?
「正國級」即為「國家級正職」,乃系公務員職務序列的最高級別。
注意,「正國級」乃系對於「公務員職務序列」的等級確認!
在清朝政治機構設置中,類似人大常委會、全國政協、黨組織是不存在的,但是類似於中央軍委、中央政治局、國務院、國家主席等最高級別的政治機構,還是有著相似對應的。
也就是說,清朝時期,只存在「政」、「軍」兩種政治體系設定,而沒有「黨」的存在。
01 皇帝
皇帝乃系中國帝制時期的國家最高統治者。
對於將中央集權、皇權至高無上發展到極致狀態的封建王朝,清朝將皇帝在皇權國家的特殊和絕對「一把手」的地位,予以絕對確定。
在清朝所有的政治機構中,從內閣到六部;從中央朝廷和地方各級政府,雖有都有皇帝或者朝廷委派的「當家人」,但從根本上講,皇帝才是絕對的領導者、話事人。
也就是說,不管如何設定清朝和現今政治機構的對應,不管清朝官制和爵位等級如何設定,皇帝既是國家的「一把手」,又是政府的「一把手」,更是武裝力量的「一把手」。也就是說,皇帝乃系清朝官制體系中特殊的「公務員」,乃系妥妥的,不容置疑的「正國級」領導。
02 皇室爵位、非皇室伯爵之上等級爵位
作為「家天下」封建王朝,清朝統治階層對於愛新覺羅氏皇室宗親的地位確定,肯定會有別於普通民眾乃至滿洲貴族、朝廷官員。
如何區別,如何讓那個皇族身份和地位遠高於其餘階層?
通過爵位的晉封。
另外為了實現對功臣、對「政治、軍事聯盟」之蒙古部盟的安撫和拉攏,也分別制定了相應的爵位晉封制度。
也就是說,清朝爵位主要分為三個系統:宗室爵位、異姓功臣爵位和蒙古爵位。
宗室爵位:宗室覺羅世爵,掌於宗人府,共分為十二級,只授予愛新覺羅氏族人;從親王一直到奉恩將軍,奉恩將軍之下,屬「閑散宗室」,一律以四品官待之(相當於現在不掛省委常委的地級市市委書記、市長等市委常委,正廳級)。
異姓功臣爵位:或稱功臣世爵、民世爵,掌於吏部驗封司,授予漢員和西南民族等滿蒙外其他民族人士。從公爵到恩騎尉共九等二十七級,晉封或晉陞情況較為複雜。爵位最低等,相當於正七品官職(相當於現在不掛市委常委的縣委書記、縣長等縣委常委、縣處級)。
蒙古爵位:稱為外藩蒙古世爵,掌於理藩院,授予蒙古封建主王公爵位。從親王到縣君額駙,共十七個等級。爵位最低的縣君額駙相當於正五品官職(相當於現在廳級和副廳級之間的級別)。
但是,上述列舉的所有爵位中,都只是封建體制下的特殊恩賞,而非「政府」,非「官制體系」的組成部分。也就是說,如果這些爵位被晉封的同時,沒有朝廷的官職擔任,就和「公務員」毫無關係,不能按照「公務員職務序列」予以排列。
03 清朝政治機構設定下的「公務員等級」劃分
既然要按照「公務員職務序列」來尋找「正國級」級別所在,那就要先從清朝的政治機構設定入手,找到「正國級」的機構,也就找到了「正國級」官員,也就是品秩的所在。
清朝成熟時期的政治體制設定,如下圖所示:
但,對於上圖,有幾點做出說明:
1、「軍機處」雖然自雍正朝開始,成為國家最高權力機構,基本將「內閣」的職能取代,但其從根本上講只是皇帝的高級秘書處,雖然許可權巨大,但機構級別並不高。
也就是說,「軍機處」從職能上雖然相當於現在中央政治局、國務院、中央軍委的強大合體機構。但從機構等級來看,「軍機處」只相當於中央辦公廳,乃系省部級單位。
2、「內閣」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國務院」,才是清朝政府的代名詞。
清朝「內閣」的組成成員稱「大學士」,自乾隆十三年,乾隆皇帝去掉中和殿,增入體仁閣,內閣大學士遂形成「三殿三閣」的「冠名」形式。
按實際權力和地位,一般從高至低的順序是保和殿大學士、文華殿大學士、武英殿大學士、文淵閣大學士、體仁閣大學士、東閣大學士。其地位和權力雖有差別,但其品秩相同,都為正一品,乃系清朝官制體系中,最高等級。
在「三殿三閣」大學士之下,還常設「協辦大學士」,一般為「六部尚書」兼任,相當於「助理大學士」,其品秩也為正一品。
【來源:歷史大雜談】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