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身太久身心受創
單身者雖然也被人稱作“貴族”,但卻不意味著全是享受,即便對那些不婚族而言。北京市健康保障協會會長韓小紅表示,從心理上說,大齡男女面臨的多重壓力易導致過度焦慮、缺乏自信心等;長期獨居的生活,還會讓他們的社交能力逐漸退化,性情變得孤僻,甚至出現成癮問題。更重要的是,缺少伴侶的生活,會令家庭幸福感打折,這是事業的成功,朋友的關懷所無法替代的。從生理上說,單身過久的男女也容易受到疾病侵襲。
患癌幾率高。臨床資料表明,未生育是乳腺癌發生的壹個重要危險因素,哺乳可降低患乳腺癌的風險。單身婦女患乳腺癌的風險是已婚婦女的2倍。
早亡風險大。《美國流行病學雜誌》刊登的壹項新研究發現,單身生活方式可能存在多種嚴重健康隱患,僅壽命方面,單身女性就比已婚女性低7—15年。單身男性低8—17年。
記憶力下降快。發表在《英國醫學雜誌》上的壹項新研究稱,無論是因為找不到合適對象、不想結婚、離婚還是喪偶等原因,長期單身的人,年老後很容易出現比較嚴重的記憶受損或者失憶癥狀,患老年癡呆的風險也較高。
社會難承“單身之重”
盡管今天的“單身”已經成為壹種生活方式,但從社會發展的層面來看,這種方式在給我們的生產、生活帶來潛移默化的影響。
德國的環保部門就對柏林單身比例過高提出了批評,認為單身是壹種社會資源浪費。統計數據顯示,單身者壹年制造的垃圾要比三口之家中的壹名成員多出600多公斤。5個單身者要比五口之家壹年多燃燒61%的天然氣、多消耗55%的電和多購買39%的日常必需品。在人口學家看來,單身雖然是壹種潮流,但如果長期發展,對社會的影響不容小覷。
加劇人口老齡化。南開大學人口與發展研究所教授李建民表示,單身狀況越來越明顯,將導致婚育年齡的人口不婚率高,造成生育率降低,它對未來的人口影響絕不亞於人口老齡化。在人口結構上,持續單身將會引發未來老少比嚴重失調,勞動年齡人口減少、人口結構比例失調等,不利於人口的可持續發展,同時也影響了國家的“軟實力”。
加重養老負擔。由於中國現有的社會養老保障制度還不盡完善,傳統的家庭養老還將會是國人主要的養老方式。但由於很多大齡未婚青年沒有配偶和子女,會給未來自身的養老及父母的養老埋下隱患。
增加社會不穩定性。單身男性的增多會增加社會的不穩定性,德國人口專家指出,壹旦男性群居在壹起、遠離家鄉並且沒有女性陪伴的情況下,他們便會產生好鬥傾向。這種情況的不斷增加,將給社會秩序帶來的威脅。
單身潮讓全世界都頭疼
“單身潮”並不是我國的獨特現象,廣東省社科院社會學與人口學研究所副研究員左曉斯指出,這是世界的趨勢,各國都面臨著單身潮帶來的影響。
據了解,英國結婚人數已跌至近150年來最低;法國每三戶人,就有壹戶是單身;美國“單身文化”上世紀90年代就已進入成熟期,到2007年有49%的女性過著沒有異性伴侶的獨身生活;德國柏林的獨身人口達到54%,德國社會學家已經提出警告,如果獨身的人繼續增加,年老的人沒人照料,再過12代,德國將可能從地球上消失;日本青年的單身率再創新高,政府部門的調查顯示,大約有60%的18—34歲日本未婚男子沒有女友,未婚女子的比例是49.5%;韓國也宣布進入“單身全盛時代”……
“婚姻”作為壹個維系社會的紐帶,現在似乎越來越受到輕視。專家指出,主流文化變遷、婚姻觀念更新和社會穩定性等影響是導致出現全球單身潮的共同原因。對於中國日益壯大的單身人群,既有和全球相同的原因,也有自己獨特的不結婚理由,北京紅楓心理咨詢中心督導謝華總結為以下兩點:壹是“以自我為中心”。80後獨生子女壹代自我意識過強,只看到婚姻的付出,看不到收獲,因此覺得結婚不劃算。而且,他們從小缺乏人際交往能力,恐懼長大後要承受太多東西。婚姻自然受到他們的抵制;二是“挑選太苛刻”。獨立的經濟能力讓大部分女性不再依附於男人生活,因此在挑選伴侶時就會對外貌、性情等條件更為苛刻。
其實,對於單身潮現象,社會沒有必要過於緊張。李建民告訴記者,單身潮是社會發展過程中的壹個階段,壹定時間以後,社會自然會“回歸”到壹個理性的層面,達到壹種相對的平衡。目前應該尊重不同人群對婚姻的不同看法和選擇。對單身者沒必要推崇,但也不應該歧視,社會應該更寬容。
如果想要改變單身狀態,那麽就應該從擺脫孤獨的生活方式開始,不善交際的人更應該給自己多創造壹些和別人溝通的機會。蘇州榮格心理咨詢中心高級督導王國榮認為,要想獲得幸福,首先做到的就是降低標準。面對經濟、社會和輿論壓力,大齡單身男女應該拒絕盲目追逐和攀比,以知足的心態面對生活。面對來自家庭的壓力,不應盲目抵制也不該壹味順從,還是要從自己的內心出發,找到牽手壹輩子的人。
單身太久心靈受創 妳單身病晚期嗎
單身太久身心受創
單身者雖然也被人稱作“貴族”,但卻不意味著全是享受,即便對那些不婚族而言。北京市健康保障協會會長韓小紅表示,從心理上說,大齡男女面臨的多重壓力易導致過度焦慮、缺乏自信心等;長期獨居的生活,還會讓他們的社交能力逐漸退化,性情變得孤僻,甚至出現成癮問題。更重要的是,缺少伴侶的生活,會令家庭幸福感打折,這是事業的成功,朋友的關懷所無法替代的。從生理上說,單身過久的男女也容易受到疾病侵襲。
患癌幾率高。臨床資料表明,未生育是乳腺癌發生的壹個重要危險因素,哺乳可降低患乳腺癌的風險。單身婦女患乳腺癌的風險是已婚婦女的2倍。
早亡風險大。《美國流行病學雜誌》刊登的壹項新研究發現,單身生活方式可能存在多種嚴重健康隱患,僅壽命方面,單身女性就比已婚女性低7—15年。單身男性低8—17年。
記憶力下降快。發表在《英國醫學雜誌》上的壹項新研究稱,無論是因為找不到合適對象、不想結婚、離婚還是喪偶等原因,長期單身的人,年老後很容易出現比較嚴重的記憶受損或者失憶癥狀,患老年癡呆的風險也較高。
社會難承“單身之重”
盡管今天的“單身”已經成為壹種生活方式,但從社會發展的層面來看,這種方式在給我們的生產、生活帶來潛移默化的影響。
德國的環保部門就對柏林單身比例過高提出了批評,認為單身是壹種社會資源浪費。統計數據顯示,單身者壹年制造的垃圾要比三口之家中的壹名成員多出600多公斤。5個單身者要比五口之家壹年多燃燒61%的天然氣、多消耗55%的電和多購買39%的日常必需品。在人口學家看來,單身雖然是壹種潮流,但如果長期發展,對社會的影響不容小覷。
加劇人口老齡化。南開大學人口與發展研究所教授李建民表示,單身狀況越來越明顯,將導致婚育年齡的人口不婚率高,造成生育率降低,它對未來的人口影響絕不亞於人口老齡化。在人口結構上,持續單身將會引發未來老少比嚴重失調,勞動年齡人口減少、人口結構比例失調等,不利於人口的可持續發展,同時也影響了國家的“軟實力”。
加重養老負擔。由於中國現有的社會養老保障制度還不盡完善,傳統的家庭養老還將會是國人主要的養老方式。但由於很多大齡未婚青年沒有配偶和子女,會給未來自身的養老及父母的養老埋下隱患。
增加社會不穩定性。單身男性的增多會增加社會的不穩定性,德國人口專家指出,壹旦男性群居在壹起、遠離家鄉並且沒有女性陪伴的情況下,他們便會產生好鬥傾向。這種情況的不斷增加,將給社會秩序帶來的威脅。
單身潮讓全世界都頭疼
“單身潮”並不是我國的獨特現象,廣東省社科院社會學與人口學研究所副研究員左曉斯指出,這是世界的趨勢,各國都面臨著單身潮帶來的影響。
據了解,英國結婚人數已跌至近150年來最低;法國每三戶人,就有壹戶是單身;美國“單身文化”上世紀90年代就已進入成熟期,到2007年有49%的女性過著沒有異性伴侶的獨身生活;德國柏林的獨身人口達到54%,德國社會學家已經提出警告,如果獨身的人繼續增加,年老的人沒人照料,再過12代,德國將可能從地球上消失;日本青年的單身率再創新高,政府部門的調查顯示,大約有60%的18—34歲日本未婚男子沒有女友,未婚女子的比例是49.5%;韓國也宣布進入“單身全盛時代”……
“婚姻”作為壹個維系社會的紐帶,現在似乎越來越受到輕視。專家指出,主流文化變遷、婚姻觀念更新和社會穩定性等影響是導致出現全球單身潮的共同原因。對於中國日益壯大的單身人群,既有和全球相同的原因,也有自己獨特的不結婚理由,北京紅楓心理咨詢中心督導謝華總結為以下兩點:壹是“以自我為中心”。80後獨生子女壹代自我意識過強,只看到婚姻的付出,看不到收獲,因此覺得結婚不劃算。而且,他們從小缺乏人際交往能力,恐懼長大後要承受太多東西。婚姻自然受到他們的抵制;二是“挑選太苛刻”。獨立的經濟能力讓大部分女性不再依附於男人生活,因此在挑選伴侶時就會對外貌、性情等條件更為苛刻。
其實,對於單身潮現象,社會沒有必要過於緊張。李建民告訴記者,單身潮是社會發展過程中的壹個階段,壹定時間以後,社會自然會“回歸”到壹個理性的層面,達到壹種相對的平衡。目前應該尊重不同人群對婚姻的不同看法和選擇。對單身者沒必要推崇,但也不應該歧視,社會應該更寬容。
如果想要改變單身狀態,那麽就應該從擺脫孤獨的生活方式開始,不善交際的人更應該給自己多創造壹些和別人溝通的機會。蘇州榮格心理咨詢中心高級督導王國榮認為,要想獲得幸福,首先做到的就是降低標準。面對經濟、社會和輿論壓力,大齡單身男女應該拒絕盲目追逐和攀比,以知足的心態面對生活。面對來自家庭的壓力,不應盲目抵制也不該壹味順從,還是要從自己的內心出發,找到牽手壹輩子的人。